作為擁有60多年造車歷史的商用車制造商,中國重汽的威名在重卡界如雷貫耳。但實際上,中國重汽并不滿足于重卡界的輝煌,早在十多年前,濰柴動力便收購了位于重慶的一家汽車制造企業,并順利獲得了乘用車造車資質,以濰柴英致的身份成為了乘用車市場一員。2021年年初,濰柴英致改名中國重汽VGV,試圖在汽車市場更進一步,今天咱們就來討論一下,中國重汽轉行造乘用車,能成功嗎?
首先,中國重汽為什么要轉行乘用車市場?原因很簡單,重卡市場相對狹小,已經登頂的中國重汽很難再進一步。相比之下,乘用車市場較為寬松,中國重汽也試圖通過其行業影響力,擴充產品矩陣,以增強品牌競爭力。然而與傳統重卡行業不同的是,乘用車市場也不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。今年9月份,福田汽車參股的北京寶沃汽車深陷債務問題無法自拔,以寶沃汽車當前的形式來看,福田汽車跨界造乘用車功虧一簣。
大家可能不知道,福田和重汽進軍乘用車市場,幾乎是“結伴而行”,2010年福田宣布進軍乘用車市場,另一邊,中國重汽前身濰柴動力進入乘用車市場則是在2009年,甚至兩家重卡車企進軍乘用車市場的手段都出奇地一致,福田通過收購海外的寶沃汽車起家,而中國重汽則是通過收購重慶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車企起家。如今福田造車美夢破碎,中國重汽又該如何避坑呢?
都是造車,重卡轉型乘用車難度相當之大,中國重汽VGV空有造車資質以及口號,但卻難以實現重點突破。以中國重汽U75 PLUS為例,中國重汽在其中扮演著組裝工人的角色,中國重汽U75 PLUS采用的是來自長城蜂巢的2.0T發動機,匹配的是國產自主研發且行業口碑極差的盛瑞8AT變速箱,甚至在內飾設計上,中國重汽U75 PLUS都多多少少借鑒了全新奔馳S級的內飾。就這樣的造車態度,也難怪中國重汽十多年沒什么進步。
寫在最后
中國重汽雖然貴為重卡行業的大佬,但其跨界造乘用車表現卻是一塌糊涂。今年前8個月,中國重汽下屬的乘用車板塊累計銷量6737輛車,情況比寶沃汽車好不到哪去。當前福田和寶沃堪稱借尸還魂的合作告一段落,中國重汽的造車美夢還能堅持多久呢?